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,早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,表明古人对瘟疫已有一定的认知。《周礼》提到,“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,四时皆有疠疾”,这意味着四季之中都可能发生瘟疫。《吕氏春秋》也提到,“季春行夏令,则民多疾疫”,表明春夏季节尤为容易爆发瘟疫。
既然瘟疫随时可能爆发,那么商代时商人是如何应对瘟疫的呢?甲骨文为我们揭示了商人应对疫情的智慧,这些方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
与西方字母文字不同,中国的汉字往往蕴含了大量的信息。因此,要理解古人是如何应对瘟疫的,我们首先需要了解“瘟疫”这一字形的构成。在汉字中,许多与疾病相关的字都有“病”字旁——“疒”,而甲骨文中的“爿”字原本指的是床,这也意味着生病的人通常是躺在床上的。
展开剩余77%但不同类型的疾病,字形中的偏旁部首也有所不同。例如,瘟字中的“昷”表示“热”或“暖”,象征热病;而“疫”字中的“殳”则代表驱使,古人误认为瘟疫是鬼神所驱使的结果;此外,“疠”字中的“万”原本是蝎子形状,表示有毒、恶性,因此“疠”指的是会夺人性命的严重疾病,后来的“疠风”指的通常是麻风。
研究表明,甲骨文中已经记录了50多种疾病,包括“疫”在内,且有详细的卜辞和解释。虽然古人对部分疾病的理解存在误差,但也有一些描述相对准确,这表明商人对瘟疫有着较高的认知水平。
例如,1971年在安阳殷墟的灰坑中,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甲骨,上面写着“乍(疫),父乙,妣壬豚,兄乙豚,化口。御众,于祖丁牛,妣癸卢豕”,大致意思是突发疫情时,为了减轻瘟疫,举行了祭祀仪式。这表明商朝时期,瘟疫的爆发已引起了上层的高度关注。
那么,商人如何预防瘟疫呢?首先是环境净化。商朝人通过熏烟蒸洗来防疫。甲骨文中有“贞其燎于盟室,叀小羊”和“于围辟门燎”等记载,这些都说明商人使用了熏草、草药等手段进行环境净化,驱除病毒和害虫。甚至在秦朝,规定入城的车马和马具也必须经过烟熏消毒。魏晋时期,葛洪提出的“空气消毒法”也与商代的做法不谋而合。明代的李时珍则提出了蒸汽消毒法。可见,空气消毒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商代。
其次,商朝采取了隔离防疫的措施。通过隔离感染者,阻断疫情的传播,这也是最基础且有效的防疫方法。甲骨文中有“亡入,疾”和“有疾病者,分而治之”等记载,说明商朝时期已具备隔离措施。后来的历史也继承了这一做法,比如秦朝设有“疠所”专门隔离患者,汉朝也有类似的隔离场所,南朝梁时更是建立了专门的“六疾馆”。
除此之外,商朝还有许多其他防疫措施,如禁止谣言传播、饮食保健、保持居住环境清洁、进行体能锻炼等。虽然当时人们对瘟疫感到恐惧,但商朝人并没有放任不管,而是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,其中一些方法至今仍有借鉴价值。
值得注意的是,商朝并没有口罩防疫的概念,但早在周朝时期,人们便开始使用类似口罩的丝巾遮挡口鼻,以避免吸入有害气体。《礼疏》提到“掩口,恐气触人”。魏晋时期,人们佩戴的出行帽子就有一定的卫生防护作用。到了隋唐时期,口罩成为女性的常见配件。而在五代宋元时期,口罩开始流行,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也记载了元朝宫殿中,献食者都用绢布蒙住口鼻,以防止呼吸直接接触食物。由此可见,口罩防疫的理念最早起源于中国。
那么,如果商人染疫了,通常会采取什么措施呢?根据甲骨文记载,商朝人主要采取三种方法来应对疫情。
首先是占卜疗法。商朝人相信通过卜辞来预测病情,如果占卜结果良好,患者可能会选择静待康复;而如果占卜结果不佳,他们则可能放弃治疗,开始准备后事。
其次是祭祀疗法。商朝贵族在发生疫情时,常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,祈求神灵的帮助,驱除瘟疫。这种做法虽然带有迷信成分,但也是当时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。
第三是针灸疗法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商人也开始认识到占卜和祭祀的局限性,逐渐采用医学手段进行治疗。学者胡厚宣在《殷人疾病考》中提到,商朝时期已有针灸和灸疗的方法用于治疗疾病。
总的来说,商朝尽管没有现代医学技术,但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瘟疫,采取了许多有效的防疫措施,这些方法对于后来的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也对今天的防疫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市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