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8年,当朝资深老臣、太常刘焉向汉灵帝进谏,提议恢复“州牧”这一官职。他指出:“刺史、太守普遍贪赃枉法,靠贿赂当官,横征暴敛,导致百姓离心离德,局势动荡不安。朝廷应当选拔有清誉、德高望重的重臣来担任州牧,镇守边疆,安抚地方。”
“州牧”这一职务最早设立于汉成帝时期,权力高于刺史和太守,是地方真正的统治者。然而,这一职位只存在了很短时间,便被废除,之后朝廷便不再提及。如今,随着中央政权日渐衰弱,对地方的掌控力越来越差,地方豪强和世族把持刺史、太守之位,剥削百姓,欺瞒朝廷,导致地方割据加剧。对此,刘焉重新提出恢复州牧制度,建议派遣一些忠诚且有威望的宗室老臣担任,以期整顿地方秩序。
刘焉的建议听起来颇具诱惑力。首先,他本人就是铁杆汉室宗亲,一生清正廉洁、刚正不阿、忠诚耿直;其次,当时地方割据趋势确实严重,这番话或许真有其理,恢复州牧制度确实有助于压制世族割据。汉灵帝听后深表赞同,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,刘焉的话语中充满私心。他所说的“清名重臣”不就是自夸自己吗?果然,在汉灵帝准许恢复州牧制后,刘焉便急忙毛遂自荐,表示愿意前往交州任职,替皇帝分忧解难。
史书记载刘焉的动机是:“焉内求交阯牧,欲避世难。”意即他想隐居南方交州,躲避即将爆发的战乱。若只是趋利避害,这倒还能理解,毕竟《论语》云:“君子不立危墙之下。”
展开剩余87%然而,汉灵帝批准后,刘焉却反悔,改口说想赴益州任州牧。其原因是侍中董扶私下告诉他:“京师将乱,益州有‘天子气’。”
刘焉正是被这“天子气”吸引,才决定改赴益州。对于他反复无常的态度,汉灵帝并未起疑。况且益州当时确实有诸多事务待朝廷处理,遂批准刘焉“领益州牧,封阳城侯”,立即赴任。
汉灵帝大概没料到,这位表面忠厚的刘焉,很快便会成为汉朝首个自立为王的诸侯。
至于董扶所谓的“天子气”,其真实性成疑。董扶是广汉绵竹人,益州本地人,刘焉获准赴益州后,他也立刻跟随,最终被任命为蜀郡部署国都尉,回到了故乡。与其说董扶真心劝说刘焉,不如说他借机回乡。董扶的话或许纯属胡诌,但刘焉却当真了。
当时还有传言说,刘焉好友吴懿的妹妹吴氏长相出众,面带富贵之相,将来或能入宫成为皇后。于是刘焉便让儿子刘瑁娶吴氏,借玄学之说,向皇权更进一步。
刘焉自认为脚下有“天子气”,儿子娶得未来皇后,再加上天下将乱,益州屏蔽于外,前途无量,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机。
为了保底,刘焉还主动联系盘踞蜀地的“五斗米道”,想从宗教中获取更多“天意”。
五斗米道由汉中人张修创立,与张角的“太平道”不同,它没有直接参与黄巾起义,但在巴郡、汉中地区活动,后来被汉中太守苏固剿退,残余势力盘踞巴郡山区,自成一派。
按理说,刘焉作为朝廷官员,应与苏固协力剿灭叛军。但他却与五斗米道首领张鲁的母亲交好。史书记载:“张鲁母始以鬼道,又有少容,常往来焉家。”意思是张鲁母亲不仅擅长鬼道占卜,且容貌美丽,刘焉深受其吸引,频繁邀请她到家中,具体两人交往何事不得而知。
正凭这层关系,五斗米道获刘焉默许,不但未被剿灭,反而得到支持,开始向汉中太守苏固发起进攻。
汉中是蜀地咽喉要地,一旦失守,刘焉即可抵御朝廷军队,自立更方便。
在刘焉支持下,五斗米道战力大增,最终攻陷汉中,杀死苏固,由张鲁继任太守。
苏固生前交游甚广,民心所向。他死后好友赵嵩愤怒孤身冲入叛军,斩杀多人,险些擒获五斗米道创始人张修,最终牺牲。另一好友陈调率百余义兵复仇,终战死负伤。
叛军为报复曾试图强奸赵嵩遗孀张礼修,张礼修宁死不屈,手持利刃划伤面颊,鲜血淋漓披头散发,吓退敌人,保全性命。她独自抚养赵嵩之女,终身未嫁。
为了私利,刘焉纵容叛军攻陷汉中,导致朝廷官员惨死,百姓流离失所,其心可诛。
刘焉原想借五斗米道壮大实力,但没想到张鲁夺权自立,杀死张修,自己成为汉中独立的霸主,断不听刘焉调遣。
刘焉也不吃亏,他以“米贼断道”为由,断绝与朝廷联系,正式在益州自立为王。
益州虽不乏忠汉仁人,但刘焉野心昭然,地方豪强与朝廷派遣的太守多次反抗他。
刘焉则采取严酷镇压,史书记载:“杀州中豪强王咸、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。”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叛,皆被刘焉击杀。
光是有名有姓的被杀者就这么多,百姓惨遭连累,人数难以计数。
此时,刘焉已非昔日温文尔雅之老臣,而是天下最大的割据军阀。
朝廷对刘焉所作所为心知肚明,却无力反制。正值董卓进京,天下大乱。
董卓之乱令诸侯纷纷以“勤王”名义招兵买马,壮大实力,形成诸侯争霸局面。
然而刘焉立足益州,堵截要道,根本无意卷入中原混战。
他甚至希望皇帝能死于乱世,这样他才有借口称帝自立。于是他既未出兵援助,也未谴责董卓,而是闭门养精蓄锐。
刘焉虽无大才,但运气极佳。因中原大乱,数十万百姓涌入蜀中,大大增强了益州实力。董卓与各路诸侯厮杀不休,刘焉却坐收渔利。
《三国志·刘二牧传》记载:“焉意渐盛,造作乘舆车具千乘。”刘焉已准备称帝,制造千辆皇帝专用车马,只待汉献帝驾崩。
诸侯虽知刘焉野心,却无计可施。论兵力,刘焉远不及其他大军,但他缩头不出,难以招架。
诸侯只能言语轻蔑,如刘表曾弹劾刘焉:“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。”暗指刘焉自诩圣贤,实则装腔作势。
不论外界如何评论,刘焉无动于衷。其他诸侯忙于争地盘,他却已牢牢控制一州,遥遥领先于自立道路,根本不屑与小人计较。
刘焉虽有势力,但仍有软肋。他的几个儿子仍在洛阳任职,后来被董卓军队押解至长安。
董卓曾派刘璋回益州劝降刘焉,但刘焉置若罔闻,反将刘璋扣留,不肯放回。
连番胜利使刘焉迷失自我。兴平元年,趁马腾起兵,他竟想将身在长安的儿子接回益州,一边写信命令他们配合马腾作战,一边与马腾商议一举夺权。
然而刘焉谋划不周,此事败露,导致儿子刘范、刘诞被李傕、郭汜抓获斩首。
这对年迈的刘焉是沉重打击,闻讯悲痛不已。
击垮他的第二根稻草,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。儿子丧命不久,蜀中绵竹发生大火,刘焉辛苦修建的“豪华皇宫”化为灰烬,连天子规格的车马也被烧毁,城市几乎夷为平地。
绵竹原是刘焉预定的首都,灾害过后不得不迁都成都,重新开始。
刘焉素来迷信且心怀愧疚,见此天灾,认定是天罚,病倒在床,终日惶恐度日。
公元194年,刘焉因背疮发作病逝,成为汉末首个被自己吓死的诸侯,皇帝梦彻底破灭。
刘焉为称帝费尽心机,却未能如愿,反沦为笑柄,实乃自食其果。
他死后蜀中大乱,经过权力争夺,儿子刘璋继承基业。后来刘备入蜀夺取益州,刘焉多年积累的财富人口尽数被刘备所用。
不过,刘焉有一件预言倒是应验了:他儿媳吴懿妹妹吴氏,确实有皇后之相。
吴氏嫁给刘焉之子刘瑁,建安十三年,刘瑁患狂疾逝世,吴氏成为寡妇。
后来刘备入蜀,将吴氏纳为妻。
建安二十五年,曹丕篡汉,虽汉献帝禅让,但蜀中误传汉献帝遇害,刘备为其举办盛大葬礼,追谥“孝愍皇帝”,并在章武元年立吴氏为皇后。
此时刘备先后几位妻子都已不在身边,吴氏成为其正式皇后,刘禅继位后继续尊她为皇太后。
吴氏一直活到公元245年,寿逾六七十岁,按当时寿命已属长寿,吴氏的贵相不虚此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市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