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45年,德国与日本相继宣布投降,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。然而,若回顾1944年5月的情况,德国的形势似乎仍处于强势,统治着欧洲的大部分地区。但仅仅一个月后,超过十万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,法国随之被解放。不到一年后,希特勒自杀,德国宣布战败。如此快速的败局令人不解:为何看似强大的德国仅仅用了一年便崩溃,输掉了二战呢?
要理解德国为什么最终会败北,我们必须先了解德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。与许多老牌帝国主义强国相比,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处境十分艰难。法国的干预和《凡尔赛条约》的签署,让德国背负了沉重的战争赔款,并被迫割地赔款及大幅限制军备。这些苛刻的条款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伏笔。
展开剩余81%二战前的德国面临着经济困境,从贵族到平民都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。战后赔款沉重,再加上美国经济危机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,德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。而犹太人在这一过程中大肆从中渔利,使得德国社会矛盾愈加尖锐。普通百姓连基本的面包都难以购买,货币贬值到了几乎毫无价值的地步。如此种种因素交织,让德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,经济一片萧条,社会不满情绪激增。就在这一时刻,德国选择了“破罐子破摔”。
在这种绝望的环境中,阿道夫·希特勒——一个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、维也纳美术学院落榜生、犹太人的“命中克星”——站了出来。在希特勒的领导下,纳粹党成为了德国的执政党,希特勒更是宣布其他政党为非法,整个国家朝着集权与军国主义的方向发展。为了应对国内不断加剧的矛盾,希特勒认为,发动战争是最能转移民众不满的方式。然而,也许希特勒没有预料到,这场战争的规模竟然超出了他的预期。
当时的德国社会,情绪极其激烈,民众要求更强硬的领导。在这种极端气氛下,希特勒的“软弱”被视为不够激进,许多人认为他已经“保守”。与今天的以色列一样,德国的极端情绪在战时达到高潮。正是这种情绪,驱使着希特勒不得不挑起战争,波兰成为了第一个倒霉的对象,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。与其说是希特勒发动了战争,不如说是德国民众将愤怒发泄在了这场浩大的冲突之上。
战争爆发后,德国的装甲部队在欧洲大陆的平原上势如破竹,著名的“闪电战”策略屡屡奏效。在入侵波兰时,波兰甚至派出了使用骑兵的部队来抵挡德军装甲部队,最终结果毫无悬念,德国仅用了12天便成功征服波兰。
接着,德国迅速入侵法国及其他西欧国家,几乎征服了整个西欧。唯一的例外是西班牙,由于西班牙的弗朗哥政权与国内的内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,德国未能成功介入。而西班牙的存在,也间接使葡萄牙成为了二战期间欧洲难民的中转站,许多人从这里逃往美国。此外,英国虽然身处孤岛,但凭借着强大的海军和全球影响力,仍然能够抵挡德国的入侵。德国的闪电战无法对英国奏效,导致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僵持状态。
为了突破西线僵局,德国高层决定在1941年执行巴巴罗萨计划,入侵苏联。最初,闪电战取得了相当的成功,战线迅速推进至距离苏联首都莫斯科仅几十公里的地方。然而,这也是德国最接近莫斯科的时刻。历史上,拿破仑的失败就已给俄罗斯寒冬上了深刻的一课,而德国也未能避免同样的命运。寒冷的冬季让德军的装甲部队举步维艰,同时苏联也逐步恢复了战斗力,甚至调集了北欧和西伯利亚的部队增援。形势迅速逆转,德军开始陷入困境,最终战线逐渐后撤。
两线作战让德国的处境更加被动,同时意大利在北非的失败也让德国无暇顾及。北非战场的战略重要性让德国无法放弃,于是他们派遣隆美尔前往支援。然而,意大利和日本的失利也让德国疲于应对。日本偷袭珍珠港使得美国正式加入战局,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德国的困境。
1944年5月,尽管德国仍掌控大部分欧洲,但由于资源消耗殆尽,战争的形势已经对盟军有利。诺曼底登陆的成功,意味着德国再度被推入了绝境。一个月后,德国高层意识到继续战斗几乎不可能获胜。
回顾历史,正如《孙子兵法》所言:“久则钝兵挫锐,攻城则力屈,久暴师则国用不足。”这正是德国失败的原因:战争久拖不决,军力疲惫,资源枯竭,再加上来自其他国家的压力,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崩溃。德国的迅速溃败,确实有其必然性,除了军事失误,背后更是战略失策的结果。
大家认为,德国迅速败北还有其他原因吗?
发布于:天津市股市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